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延安宝塔
2019-06-08 10:28:17
来源: 炎黄网
0评论
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和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留下了宝贵的梁家河“大学问”,赋予了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延安视察时,专程瞻仰中共七大旧址,并在座谈会上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营养和力量”“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要注重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坚定跟党走”。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嘱托作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总要求,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扎实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延安的文物保护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一、延安文物资源概况
延安市共有各类文物点8545处,其中有革命旧址445处。在这些文物点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32个点(其中革命旧址5处18个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处,革命类纪念馆30座,馆藏革命文物43673件。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4处。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星罗棋布,构成全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级别最高、保护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革命旧址群。按照第一次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全市国有可用文物收藏单位47家,国有可移动文物68995件。
二、文物保护利用历程
自20世纪中期开始,延安即已开始了革命文物的保护历程。1950年,全国第一座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建成开放拉开了延安文物保护利用事业的序幕。从1953年开始,延安陆续对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4处革命旧址进行维修,一边维修一边对外开放。
从20世纪60年代至2006年间,延安又相继维修开放了宝塔山、清凉山、南泥湾、大礼堂、保安处、高等法院、边区银行、南区合作总社以及吴起、保安、瓦窑堡、洛川等革命旧址。其中在2004年,建成开放了抗大纪念馆和全国唯一一所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延安新闻纪念馆。
从2006年开始,延安实施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项目,投资5.7亿多元,新建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同时对枣园、杨家岭等13处有代表性的革命旧址进行了维修保护和改造提升。2009年8月28日,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落成并全面对外开放。
2011年,延安第四次党代会做出了“文化引领、旅游带动”、“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战略决策,城市建设为文物保护让路,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把延安革命旧址保护和利用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按照老城核心保护区多拆少建、革命旧址周边只拆不建的原则,启动实施了老城改造、居民下山和旧址周边环境整治、新区建设工程。先后投入资金70多亿元,动迁12.6万人,完成了清凉山、宝塔山、凤凰山、西北局、杨家岭、桥儿沟等革命旧址外围征收安置工作,革命旧址周边环境焕然一新。同时争取3亿多元资金,对军委三局、军委二局、边区交际处、中国医科大学等30多处革命旧址进行了维修改造,启动实施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西北局等革命旧址保护提升工程。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项目,延安老城密度得到疏解、旧址风貌逐步恢复、红色氛围日渐浓厚。
在推进本体保护、环境整治的同时,针对展示形式单一、手段落后的问题,延安市注重在提升展示水平上下功夫、做文章。先后建成开放了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纪念馆、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启动了延安鲁艺文化园区、陕甘宁边区革命英烈馆、“三战三捷”纪念馆、抗大纪念馆、延安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纪念馆项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每一处革命旧址所承载的历史故事,通过幻影成像、场景还原、雕塑小品、半景画等多种方式,让每一孔窑洞、每一张桌子都开口说话,使其更富吸引力、感染力。将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相结合,推进延安革命旧址数字化及“互联网+”展示系统工程,建成6个数字纪念馆,使展示陈列工作跟上了时代步伐。截至2018年年底,延安445处革命旧址已维修开放47处,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数量达到了47座。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后,延安市迅速组织力量研究制定了《延安革命旧址群保护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中国革命精神标识为引领,以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为目标,按照轻重缓急、主次次序,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的原则,将延安445处革命旧址划分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总后方、抗日民主的模范根据地、转战陕北与解放战争、名人旧居及其他六大主题进行统筹规划,与城建、环保、交通各项规划多规合一、统筹衔接,全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呈现一盘棋做规划,一张图干到底的良好局面。
法治建设是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有力保障。2001年,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了全国第一部革命文物保护类地方性法规《延安革命遗址保护条例》。2019年,延安市再次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修订颁布了新《条例》,这将有力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
三、以史为鉴,资政育人
延安市坚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继续从延安精神和梁家河“大学问”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发挥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着力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努力为全党干部和全国人民提供更多精神“钙”片。仅2018年就承接全国各地各类培训班6383期,培训30余万人。红色旅游日趋强盛,游客逐年递增,2018年游客已突破6300万人次,创综合收入达411亿元。延安人民坚持以延安精神建设延安,聚焦脱贫攻坚、紧扣追赶超越,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0.66%,全市实现整体“摘帽”,绝对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2018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58.9亿元,经济增速达到9.1%,城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态环境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以实绩实效体现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做到了“两个维护”。
今后,延安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自觉担当起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使命,充分利用延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力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进一步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在建党100周年之时给全党和全国人民呈现一个新的延安!
[责编:温仁]
评论
全部评论(0)
0评论 2662天前
0评论 2662天前
0评论 2662天前
0评论 2662天前
0评论 2662天前
0评论 2662天前
0评论 2662天前
0评论 2662天前
0评论 2662天前
0评论 2662天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