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教育舆情观察:学生砖砸老师 未成年人暴力现象不容忽视
2019-10-31 17:51:53
来源: 人民网-舆情频道
0评论
一、每周教育热点TOP10排行
本周教育舆情热点集中于教育政策发布、未成年人犯罪、暴力、高校管理等方面,总体舆情态势较为平稳。四川仁寿县一15岁中学生砸伤老师被刑拘事件引发较多关注,舆论聚焦未成年人暴力、惩戒教育如何实施。
10月23日至10月30日,教育热点TOP10如下:
(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监测周期:10月23日—10月30日)
二、热点事件解读
舆情传播态势:多家主流媒体发文关注,舆情高热
10月24日,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15岁少年颜某因对老师黄某的日常管理不满,怀恨在心,在教室内用砖头连续击打老师头部,将其打倒在地,住进了ICU。目前,学生颜某已被刑拘,老师仍未苏醒。事发至今,打人学生家长未曾现身探望,也未向被打教师亲属致歉。10月28日,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江赴眉山市看望慰问受伤教师黄涛及其家属。多家主流媒体密集关注,人民日报客户端、《新京报》、《羊城晚报》、《华商报》、澎湃新闻等发文报道。在微博端,#砖砸老师学生家长至今未现身#成为热议话题,阅读量超过4900万。
“砖砸老师”事件热点词云图
媒体聚焦个案关注未成年人暴力
不纵容戾气也是保护未成年人
从事发时颇具冲击力的画面看,施暴者持砖砸老师头部,很难想象这是学生所为。网上很多人惊愕于该学生的戾气:到底是多大仇恨,对老师痛下狠手?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羊城晚报》文章《学生持砖猛砸老师,我们为何没能防住“小恶魔”?》称,父母的疏于管教、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每每是“少年罪犯”成长历程中的刺眼标签。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整个社会很可能都“低估”了某些“孩子”的恶性、恶意与恶行。我们未能及时对之进行专业的干预和矫治,从而铸成大错。
呼吁严惩肇事学生,以儆效尤
近期发生多起学生报复教师事件引发关注。中安在线表示,我们不能放纵“报复老师”现象继续嚣张下去。“学生持砖砸老师”是十分恐怖的行为,这一次不能再私了了,而应该严厉打击,回应社会期盼和谐的诉求。未来网称,对于打老师的违法行为,的确需要严惩,也唯有严惩才能起到震慑效果。可惩罚却是事后的,打老师的学生可能在平时就露出一些迹象,这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从而将悲剧扼杀于萌芽状态。
讨论惩戒教育该如何实施
据红星新闻报道,颜某在校园里违规骑自行车被老师批评怀恨在心,持砖将老师砸进ICU。上海经济新闻网表示,如果老师连正常的批评教育都可能招致报复,惩戒教育还怎么进行下去?
反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管理
该事件也引发舆论诸多反思。天府评论表示,一是家长要反思。要身正为范做给孩子看,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把良好的家风、家训、家规传承好、发扬好。二是学校要把“教书”和“育人”放在同等位置,不能罔顾学生心理感受,用简单粗暴言语批评和诋毁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多数网民呼吁严惩,不能因是孩子就了事
“砖砸老师”事件网民观点抽样
多数网民认为应严惩肇事学生,不能一句“他还是个孩子” 就免去了一切刑责。不少网民关注教师安危,有网民称,深度昏迷,尚未脱离危险期,老师也成高危职业了。部分网民反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网民表示,一些学生戾气严重,家庭教育与学校管理应反思。还有网民呼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能让《未成年人保护法》变成保护未成年犯罪法。
舆论期待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构筑防护网遏制低龄犯罪
“砖砸老师”“杀害幼女”“16岁少年杀害21岁姐姐”——近期这三起未成年人恶性犯罪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如何对待低龄犯罪成为舆论场中热议的话题。不少观点认为,一些舆情案例反映出部分未成年人暴力倾向不容忽视。一些未成年人虽然年龄不大,但人身危险性不亚于成年犯罪人。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需要进行原则和观念上的转变,更期待法律的变革。
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委员们对当下的社会热点予以关注,认为保护未成年人很重要,但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也同样重要,应当通过修法来进一步促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一方面遏制低龄犯罪,法律当有作为;另一方面,遏制校园霸陵,学生暴力倾向需要教育惩戒权回归学校。教师有必要用约束和惩戒手段维护教学秩序,不能对施暴者软绵绵。以强有力的手段促使未成年人从小养成底线意识、规则意识。此外,也需强化家庭监护的责任,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预防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的防护网。
【责编:崇嘉】
评论
全部评论(0)
0评论 2575天前
0评论 2575天前
0评论 2575天前
0评论 2575天前
0评论 2575天前
0评论 2575天前
0评论 2575天前
0评论 2575天前
0评论 2575天前
0评论 2575天前
用户名